|EN
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中心新闻速递

2025WRC人形大点兵:两万字综述国内50+款人形机器人产品

时间:2025-08-22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显示,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产品与商业化层面均取得显著进展:技术层面运动控制能力显著提升,国产机器人实现长距离奔跑及复杂地形导航,AI大模型(如VLA端到端模型)推动认知决策升级,多模态感知与实时任务规划能力落地,核心零部件成本大幅降低加速产业化进程;产品演进聚焦系统级应用,工业场景实现搬运、分拣、质检及多机协同作业,自主换电技术支持全天候运行;商业化落地进入提速阶段,工业制造、物流、康养领域头部企业订单达数百至千台级,政策补贴与资本投入形成双重驱动力。


但仍存在核心瓶颈:技术端受限于数据规模不足、仿真与现实鸿沟依然很大,泛化能力受限且模型架构未收敛;产业链面临硬件良率待提升、供应链标准缺失及量产规模与传统制造业差距显著的问题;生态层面因场景定制化陷入通用性不足的"商业牢笼"。当前人形机器人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应用,突破数据、标准化与通用智能瓶颈成为实现全面产业化的关键。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回顾WRC2025上那些闪耀登场的50多款人形机器人及其他创新展品,相对系统性的了解下国内人形科技进展。


1、银河通用:Galbot G1展现强大泛化工作能力


银河通用推出的Galbot G1机器人身高1.73米,采用双臂与可折叠身体设计,全球首发搭载NVIDIA THOR芯片,并集成端到端GroceryVLA具身大模型。该机器人在智慧零售、SPS分拣、料箱搬运及自动巡检等工业与商业场景中展现出强大的泛化工作能力。展会现场,Galbot依托GroceryVLA模型实现了无需遥控和场景预采集的智能服务,可精准识别并取送各类商品,即使包装变化仍能稳定高效作业,标志着其向大规模商业应用迈出关键一步。多台Galbot还能协同完成咖啡制作与配送任务,凸显具身智能的协同服务潜力。此外,Galbot在工业领域高效执行汽车零件分拣、复杂料箱搬运任务,灵活应对环境干扰与人为扰动;结合机器人狗协同处理城市垃圾清理,多场景多任务同步运行充分彰显其泛化能力和工业级稳定性。值得一提的是,搭载英伟达Jetson Thor芯片的Galbot完成了全球首次基于该芯片的真机工作演示,进一步验证其技术领先性。



2、星海图:解锁具身智能前沿


星海图通过"本体+数据+模型+应用"全链路技术体系,呈现具身智能最新突破。核心亮点是全球首发的端到端全身控制VLA模型——G-0模型。该模型依托单一端到端架构,结合“双系统”设计(System-2以2Hz频率规划任务、System-1以200Hz高频执行动作),实现对机器人全身23个自由度的精准协同控制


展会现场,G-0模型的泛化能力与执行稳定性得到生动验证:仅凭一句“收拾床铺”的自然语言指令,星海图R1 Lite机器人便能在布局打乱的卧室场景中自主完成铺床这一长时序柔性任务,包括拉平床单、折叠被角等复杂动作,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彰显了其在开放环境中的物理智能突破。


焉知人形机器人,赞4


互动体验区则解锁了人机协同新场景:观众通过VR设备或同构遥操作硬件,可零门槛操控R1 Pro机器人完成抓取娃娃、桌面收纳、积木搭建等任务,实时交互无延迟。这种“人教机器”的沉浸式操作,不仅提升用户体验,更持续为机器人技能库注入新能力。此外,星海图诚意开放全流程开发者套件,涵盖从真实场景数据采集、模型训练、性能评测到应用部署的完整工具链,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技术入口,推动具身智能生态的加速落地。


3、千寻智能Moz1机器人:重塑通用机器人范式


作为国内首个高精度全身力控的具身智能平台,Moz1以26个自由度(不含灵巧手)与全球顶尖的一体化力控关节为核心,其功率密度比特斯拉Optimus高出15%,在速度、精度、安全性及仿生力控层面均达行业巅峰水准。


展会现场,Moz1通过动态平衡演示(如太空步持水不洒)、智能S型压弯等高难度动作,全方位验证了整机协调性与运动稳定性。


焉知人形机器人,赞3


技术内核上,千寻智能自研的VLA模型Spirit v1于今年3月发布,通过端到端架构实现复杂环境适应性与多任务连续操作的代际跨越——该模型赋能的机械臂首次在国内完成叠衣全流程,攻克柔性物体长程操作行业难题;其持续迭代更推动Moz1实现从“脑”(决策模型)到“体”(硬件执行)的闭环实战部署,使机器人化身“办公室打杂小能手”,精准执行桌面整理、垃圾清运、座椅归位等多场景任务。凭借软硬协同的泛化能力与数据驱动的小时级模型迭代,Moz1正成为千寻智能开拓通用机器人产业落地的先锋载体,推动技术从实验室验证迈向高价值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焉知人形机器人,赞6


4、数字华夏:有温度的人形机器人


数字华夏携机器人家族——夏澜、夏起、星行侠、卫小鹿重磅亮相,以仿生交互技术突破与多场景闭环能力成为全场焦点。明星产品夏澜机器人搭载29个主动自由度精密控制系统,攻克“眼球追踪”“口型同步”技术难题,实现7大类22种拟人表情交互,并首次配备电子皮肤,可感知压力、温度及纹理变化,为养老场景中安全托举失能长者奠定技术基础。

星行侠作为全球首款双形态人形机器人(本体+轮式),凭借“风火轮”底盘与3D避障模块突破地形限制,已斩获超百台订单。现场演示中,星行侠流畅切换科普教学、展厅接待等场景,夏起与机器狗卫小鹿协作完成物资传递,展现多机协同的实用价值。公司同步开放PAAS平台,支持合作伙伴快速调用运动控制与交互接口,加速银行、博物馆、智慧校园等场景定制化落地。


通过舞台丝带舞、儿童互动等沉浸式展演,数字华夏诠释“科技+文化”融合理念,并举办“华夏机器人之夜”链接生态伙伴,重申其核心使命:以情感化交互打破技术冰冷感,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教育、康养等领域成为“有温度的伙伴”。



5、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从“最能跑”到“最好用”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重磅推出天工、天轶系列2.0产品矩阵,标志着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正式从极限运动能力验证迈向复杂场景系统级应用的新阶段。为解决产业化落地难题,中心同步发布具身世界模型体系、具身多模态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全自主导航系统及跨本体VLA模型四大创新技术,首次实现复杂环境下异构机器人协同作业,突破传统工业"单机单岗"的刚性模式。

技术突破在现场获得立体验证:天工2.0作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主持人,凭借多模态感知、语义理解与实时决策能力,在开幕式零失误完成全流程主持;其搭载的全身自主导航系统更赋予复杂环境精准感知与任务规划能力,为工厂巡检、家庭服务等场景落地筑牢根基。核心亮点在于"慧思开物"平台驱动的群体智能演示——中枢智能体统筹调度多台机器人,同步开展电力检修、流水线分拣、零件质检与物品封装四大任务,实现异构本体在无干预下的跨场景无缝协作,为工业多机协同规模化提供了关键技术范本。通过将"世界最能跑人形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如半程马拉松纪录)与场景化"最好用"的功能泛化深度结合,该中心正推动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生产力体系,开启人形机器人赋能产业变革的新图景。

以下视频来源于焉知人形机器人


6、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青龙3.0”开源平台引领具身智能生态变革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重磅推出轻量化开源平台“青龙3.0”,通过创新设计重新定义室外场景的智能边界。该平台核心亮点在于其背部搭载的通用智能背包,深度融合5G通信、北斗定位与昇腾算力模组三大技术,显著强化机器人在开放环境中的高精度时空感知与实时决策能力,解决了动态复杂场景下的定位漂移与通信延迟难题。同时,上海中心联合张江科学城及六家顶尖机构(涵盖算法、硬件、集成领域),共同签署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生态合作协议,依托张江异构训练场构建日均3万条、年积累超亿条的多模态场景数据集,以“上海设计+浙江制造”的协同模式推动技术开发范式从封闭实验向开放协作转型,加速具身智能模型的国际化落地进程。


以下视频来源于焉知人形机器人


7、开普勒K2“大黄蜂”:工业级人形机器人新标杆


开普勒K2“大黄蜂”以充电1小时连续作业8小时的硬核续航能力,成为全球首款实现工业级落地的双足人形机器人,彻底突破行业长期存在的续航瓶颈。其身高175cm、体重75kg,全身集成52个自由度(含灵巧手),在100TOPS算力支持下构建多模态感知与动态控制系统,通过TrueBionic真仿生设计实现人类肌肉骨骼的精准模拟——本体分布14个自研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结合旋转执行器形成“强负载+低功耗”技术闭环。该设计赋予其单臂15kg、双臂协同30kg的超强负载能力,行星滚柱丝杠峰值推力达8200N,可轻松拉起200kg摩托车,并在2025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中以20kg动态负载测试刷新行业记录。

技术落地层面,K2“大黄蜂”已在上汽通用完成多轮实景验证:搭载11自由度灵巧手(单指25个力触点)与六维力传感腕,精准执行车缝检测(毫米级力控)与金属冲压件上料(毫米级定位)等高精度任务;通过KeplerBrain类脑系统实现多机协同搬运大型汽车部件,展现“机器人班组”的群体智能潜力。其量采基础版仅售3万美元,在8小时工作制下可替代1.5名工人效能,企业投资回报周期缩至1.5-1.8年,以超高性价比推动制造业从“人力依赖”向“机器生产力”转型,为工业4.0时代提供可规模化的蓝领机器人解决方案。


图片


8、魔法原子:MagicBot Z1全维度突破者


 Z1以“高性能可靠本体+开放AI生态系统+丰富场景落地应用”三位一体架构,自研高扭矩关节模组(峰值130N·m),基础24自由度可扩展至49自由度,支持320°超大关节活动范围,实现“下腰”“连续倒地自主起身”等高爆发柔性动作,为功能拓展提供硬件基石。通过高强度铝合金+工程塑料拓扑优化设计,显著提升抗摔耐磨性,结合热仿真风道技术解决紧凑机身散热难题,确保10小时持续稳定输出,直面实际场景中的耐用性挑战。


环境适应力层面,Z1融合3D激光雷达、深度相机与双目鱼眼传感器,搭载魔法原子定位导航系统,实现草地、碎石、台阶等复杂地形的自主移动与避障。开发者生态是其规模化落地的关键:依托多源数据库与标准控制器,开发者仅需20分钟即可部署一套拟人化新动作,并通过鲁棒运动控制算法快速适配多场景技能开发,大幅降低千行百业的接入门槛。交互维度开创性融合多模态情感引擎:轻触头部触发“语音+拟人动作”双反馈(如扭头、招手),基于VLM大模型实现类人对话与主动关怀,使机器人从工具进化为提供情绪价值的“生活伙伴”。


焉知人形机器人,赞7


9、赛博格Cyborg-R01:重塑工业安全新范式

赛博格机器人全球首发专为高危工业场景设计的全尺寸仿生人形机器人Cyborg-R01,以“身体协同”“博脑决策”“灵巧执行”三大技术破局点,为全球重载安全作业提供“中国方案”。这款身高180cm的“工业猛男”凭借62自由度设计与16自由度灵巧手Cyborg-H01,实现双臂20kg负载能力,峰值扭矩达411Nm,突破传统工业机器人“单机单岗”的刚性壁垒,在汽车流水线、坡道楼梯等复杂地形中稳定搬运不规则部件,故障率大幅降低。

其核心技术Cyborg OmniContact Intelligence(OMCI)智能中枢,深度融合自研端到端VLA2.0具身大模型与多模态感知体系,通过触觉、视觉协同与动态环境建模,赋予机器人拟人化“身体智慧”——如肩、胸、膝多部位联动承力,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物理直觉,大幅降低搬运失衡风险,能耗较传统机型降低40%。配合航天级拓扑优化机身与足底六维力传感阵列,Cyborg-R01兼具7.2km/h高速步态与全地形自适应能力,为电网检修、物流搬运等高危场景提供安全高效的柔性生产力。


图片



10、星动纪元L7:力巧双全的“六边形战士”


星动L7以“大运动+巧操作”的双重突破成为全场焦点,身高171cm的L7凭借55个自由度与自研关节模组的硬核性能,轻松完成360°旋转跳、街舞Breaking等高动态动作——400N·m峰值扭矩与25rad/s峰值转速的关节驱动系统,让65kg的钢铁之躯在腾跃翻转中精准控制姿态,毫秒级响应失衡风险,展现出媲美人类的爆发力与灵活性。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工业场景的精细操作能力。在物流协作演示中,多台L7机器人分工明确:一台通过视觉识别动态分拣包裹,另一台则对褶皱、倾斜的二维码精准扫码翻面,全程无需预编程。这得益于端到端VLA大模型ERA-42的赋能——机器人通过视频学习即可快速掌握新技能,结合12自由度全直驱灵巧手,实现“拧螺丝-扫码-贴标”的高效流水线作业,甚至能完成撕纸巾、拉窗帘等柔性任务,彻底打破全尺寸机器人“能跑不能干”的局限。


图片


星动L7的商业化创新同样亮眼:全球首创的“全尺寸/半身形态”切换设计,让工业场景可选用紧凑半身形态适配装配车间,而商服场景则切换全尺寸形态表演街舞吸引客流。目前其产品已交付超200台,客户覆盖全球TOP10科技巨头中的9家,并在MIT、北自科技等顶尖机构中验证了从实验室到物流分拣、电子制造等场景的规模化落地潜力。


焉知人形机器人,赞4


11、傅利叶GR-3:重新定义“有温度的科技陪伴”


8月傅利叶正式发布第三代全尺寸人形机器人GR-3,以“功能之上,有爱如初”为核心,开创“Care-bot”新品类,致力于打造可触摸的情感化交互伙伴。GR-3突破传统金属感设计框架,采用莫兰迪暖调配色与超跑级软包材质“固特棉GFOAM”,结合圆润适中的身形比例(身高165cm、体重71kg)与棕色灵动双眼,营造亲和视觉与触感体验,显著降低用户疏离感。其技术核心为自研全感交互系统:集成听觉(4麦克风阵列声源定位)、视觉(结构光+RGB广角镜头人脸追踪)、触觉(31个触觉传感器阵列)三大模块,通过“双路径响应机制”实现拟人化互动——单一指令触发“快思考”即时反馈(如呼唤转头、触摸晃脑),复杂交互则启动“慢思考”模式,由大模型生成场景化复合应答,结合微表情系统(眼球转动、眨眼)传递情绪。


图片


硬件层面,GR-3配备55个自由度与12自由度灵巧手,支持直腿行走、摇摆步态及低电量“疲惫模式”等拟人动作;双电池热插拔架构保障3小时续航与7×24小时连续作业能力,兼顾能源安全与稳定性。应用场景分两步推进:社交陪伴聚焦公共空间与教育环境,承担老人陪伴、儿童玩伴等情感纽带角色;辅助陪护延伸至康复机构与养老院,提供健康监测、行动辅助等专业服务。开发者生态同步优化,支持服务器-客户端架构开发及API接口,显著降低多场景定制门槛,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康养场景,重塑人机共生未来。


以下视频来源于焉知人形机器人


12、优必选Walker S2:以“超人身体+最强大脑”重塑工业生产力


Walker S2凭借“超人身体”与“最强大脑”的双重突破,落地应用已覆盖汽车制造等场景。其核心智能系统由自研Co-Agent智能体技术与群脑网络2.0(BrainNet 2.0)构成,融合多模态推理大模型、类人思维链等关键技术,赋予机器人意图理解、任务规划与自主异常处理的闭环能力,并通过亿级工业实训数据持续优化算法。在工业场景中,该系统将搬运、分拣等角色转化为“搬运智能体”“分拣智能体”等虚拟职能角色,实现精准分工;同时依托端侧推理节点与技能节点的自组织互联,推动多机器人协同进入新阶段,形成“单机独立作业+群体动态增效”的AI双循环体系。


硬件层面,Walker S2以极致拟人化设计打造“超人身体”:身高1.76米,配备52个自由度与第四代工业级灵巧手(支持亚毫米级精密操作),通过高功率腰关节(±162°灵活转动)与动态平衡算法,在0-1.8米全空间范围内稳定搬运15公斤重物,完成极限下蹲、远距离抓取等高难度动作,并以2m/s高速拟人行走适应复杂流水线环境。其创新性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更在现场演示中引发瞩目——通过双电池动力平衡、标准化电池仓快换与高精度双臂协同三大技术,实现3分钟无人干预换电,支撑7×24小时连续作业,彻底解决工业场景的“续航焦虑”。


展会同期,优必选首次公开展示人形机器人群体智能技术:11台Walker S1组成“打工天团”,通过毫秒级集群控制系统与视觉轨迹规划算法,协同完成动态随机分拣任务;新发布的轮式人形机器人Cruzr S2则与无人物流车“赤兔”配合,在复杂场景中实现搬运、导览等多角色切换,凸显“群脑网络2.0”的跨场域协同潜力。


图片


13、众擎双星:重载之魄与灵动之舞的科技交响


众擎机器人以“科技+艺术”的跨界演绎引爆全场,T800以工业级负载能力开拓高危场景应用,PM01则以生活化交互渗透日常,配合模块化四足机械豹JS01的全地形适应力,共同构建“重载-灵巧-全能”的三维产品矩阵,推动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千行万业。


重载级全尺寸人形机器人T800稳坐“铁王座”,85公斤的钢铁之躯搭载41个高自由度关节与固态电池系统,结合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在重载搬运、高动态作业中展现强悍稳定性,未来更将征战机器人格斗赛场,诠释力量与智能的融合。与之辉映的是灵动轻盈的PM01——身高1.38米的它凭借300°腰部旋转自由度与24个关节协同,在T台上翩然起舞:跌倒自主爬起、精准落座休憩等拟人动作行云流水,12km/h的奔跑速度与前空翻特技更彰显其动态性能的突破。背后是2000小时AI动作捕捉训练的艺术适配,将人类舞蹈神韵转化为安全范围内的机械律动,让科技与美学浑然一体。

焉知人形机器人,赞5


14、智平方“爱宝”:通用智能机器人重塑生产边界


“爱宝”以全域智能行动能力与工业级泛化实力成为焦点,其核心突破在于搭载自主研发的“全域全身VLA”大模型(GOVLA),实现从语言理解到全身34+自由度协同控制的端到端闭环。


工业实战能力是爱宝的另一亮点。基于东风柳汽工厂的落地验证,爱宝已承担汽车制造中的物料转运、贴标、质检等全链条任务。例如在车门质检环节,同步完成漆面扫描、保护布贴合等多步骤操作,适应混线生产的高柔性需求;其全向轮版本首次亮相,支持原地旋转、横移及S型行走,配合前后双激光雷达实现360°全向导航,在复杂车间灵活穿行。


互动体验区则凸显其跨场景潜力:从打架子鼓(0.375秒/拍精度演奏《北京欢迎你》)到制作冰淇淋、搬运重物,爱宝以“快慢双系统”协调任务规划与实时控制,24小时掌握新技能的学习效率刷新行业标杆。目前,爱宝已在半导体产线、生物科技无菌车间等场景规模化应用,以“万能打工人”之姿推动通用机器人从技术炫技迈向价值闭环。


图片



15、逐际动力:灵动所向 极限新生


逐际动力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imX Oli与全地形移动平台TRON 1双机联动,首次公开呈现具身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LimX Oli以165cm身高、31个机身自由度(不含末端执行器)的仿人构型,现场表演了胜利之舞、民族舞及中国功夫等高动态动作,流畅切换轻快步、模特步与正步等多种拟人步态,并成为全球首个在室外完成Live舞蹈演示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其双足全向移动能力支持自然的前进、后退、横移和转身,步态连贯性逼近人类运动极限。LimX Oli以15.8万元起开放预订,推出Lite/EDU/Super三版本,加速具身智能从实验室向真实世界的规模化落地。


图片


同步亮相的TRON 1则挑战了工业级地形极限:连续攀爬30cm高楼梯、垂直跳落50cm平台,并搭载机械臂完成动态捡垃圾任务,同时演示了摔倒后自主爬起、高速旋转互动等高鲁棒性能力。


以下视频来源于焉知人形机器人


16、乐聚“夸父”:5G-A驱动人机协作新纪元


乐聚机器人推出全球首款5G-A人形机器人“夸父”,以通信-决策-执行全链路突破重新定义产业边界,其成功实现从北京到上海跨越1200公里的户外配送实测,即使在高速奔跑中仍保持毫秒级低时延通信与自主导航稳定性,彻底打破机器人对封闭场地的依赖,为消防、化工等高危场景的远程自主作业奠定技术基础。


“夸父”的智能融合架构进一步释放实用价值:“大脑”(智源多模态具身大模型)在“心有灵犀”互动游戏中精准识别物品特征并生成描述,结合工业语义感知与主动视觉技术,化身“智慧搬运工”自主规划路径、抓取搬运料箱,实现工业场景的多工序集成;“小脑”(运动控制系统)创新融合model-based control与强化学习算法,攻克柔性环境运动稳定性难题,现场行云流水的太极群控表演,印证其步态控制已逼近人类自然灵活性。


展会更同步呈现全自主作业场景:在SMT料盘出库任务中完成复杂仓储环境下的识别、抓取、搬运全流程;商服领域则通过强化学习步态控制器实现前台接待、导览讲解的“移动+语音+交互”一体化服务。这些演示不仅验证了“夸父”从单一运动向多任务通用载体的进化,更以“工业-高危-生活”全场景覆盖,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产业规模化落地。


焉知人形机器人,赞3


17、越疆科技:具身智能多面手的工业与生活服务突破


越疆科技推出全新一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Ⅱ,凭借双脑协同决策系统与毫米级操作精度重新定义工业柔性生产标准——其左手可精密旋紧机械臂轴承至0.1毫米公差,右手同步分拣零件,实现双臂协同高精度作业;在商业与生活场景中,该机器人通过指尖压力传感器感知物体重量变化,灵活完成爆米花接打、柠檬茶制作及煲仔饭烹饪等任务,展现上下肢协同控制与瞬时响应能力。

同步亮相的“机械臂+人形+多足”具身智能平台覆盖工业、商业及家庭全场景:多足机器人可拉动自重5倍负载穿越复杂地形,协作机械臂则掌握冰淇淋接打、AI绘画等技能,三者通过统一算法底座实现跨形态协同。技术落地方面,越疆创新性构建“机器人安卓”开放平台,支持开发者零门槛训练专属智能体,并已通过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马扎克等全球数十家头部客户的工业、商业及家庭场景验证,加速商业化规模化进程。


18、星尘智能S1:绳驱机器人掀起生活革命

星尘智能Astribot S1凭借创新绳驱技术与全场景渗透能力,重新定义了人形机器人的实用边界。其三大体验区生动演绎“一日机器人伙伴”的核心理念:在生活服务中,S1以刚柔混合动力学模型确保安全交互,清晨备餐整装一气呵成;商业场景下,绳驱传动设计实现毫米级轨迹精度,现场研磨冲泡定制咖啡;文化共创环节,±0.1mm末端精度精准控制漆扇颜料流动,让非遗工艺与科技碰撞出艺术火花。


更突破性的是其全民化交互体验:观众佩戴简易VR设备即可在“真机遥操区”操控S1,自研「Design for AI」本体与20ms超低延时系统让动作复刻如自身延伸,高精度力控反馈甚至可感知物体质感,将“机器人分身”从科幻带入现实。技术内核上,S1构建了“绳驱本体+数据飞轮+智能模型”闭环——绳驱技术模仿人体肌肉施力,兼具柔性安全与负载强度(单臂举重5公斤),配合海量场景数据训练的DuoCore-WB模型,使机器人能自主应对未知环境变化,例如在家庭测试中成功完成递送饮料、整理玩具等长时序任务。


图片


19、浙江人形创新中心:工业落地的具身智能先锋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领航者2号 NAVIAI”为核心展品,生动演绎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工业实战的突破。身高1.65米、体重60公斤的“领航者2号”化身“全能打工人”,在商超、服装车间、实验室三大场景中无缝切换:商超区内精准响应指令,自主完成商品拣选与货筐放置;纺织区化身高精度“裁缝”,凭借末端≤0.1mm的操作精度与柔性物料处理能力,驯服易褶皱面料;实验室场景则通过微力传感与流体控制算法,实现1ml-500ml移液误差<1mm的医学级精准操作。

其技术内核在于“可泛化智能”与“工业级可靠性”的深度耦合:创新性将视觉识别模块从手腕移至头部,实现拟人化环境感知;结合强化学习与多模态数据融合,使机器人在物料位置突变时仍能动态调整动作,有效提高了插拔作业成功率。目前,“领航者2号”已在宁波服装产线、商超物流等场景落地,订单规模超千万元,以“浙江制造”的硬核实力量身定制工业痛点解决方案。

以下视频来源于焉知人形机器人


20、加速进化:冠军机型的沉浸式竞技盛宴

加速进化聚焦RoboCup世界杯冠军机型T1与K1,通过创新互动形式呈现全栈技术实力。展台特别搭建了6m×9m的微型足球场,观众可沉浸式体验2V2 AI足球对抗赛——机器人完全依赖自主决策系统,无需预编程或遥控,实时运用视觉传感器与多模态算法完成动态攻防,如战术角球配合、摔倒自主起身等高难度动作,直观展现泛化至家庭场景的感知与控制能力。

互动环节中,T1机器人化身“全能运动员”:在点球大战中切换守门员与射手角色,以敏捷反应拦截射门或精准破网;观众还可与机器人组队参与“人机协作对抗赛”,凸显其协作与实时策略调整能力。首次公开展示的拳击机器人(曾亮相纽约地下拳赛)进一步验证了本体运动控制与抗冲击设计的可靠性。现场同步公布的120台月度交付量,印证了市场对其“实用化”产品理念的高度认可。

图片


21、优理奇Wanda:多元场景落地的智能生活助手


优理奇以“吃喝玩乐居”为主题打造沉浸式展区,通过Wanda 2.0与Wanda 3.0两款机器人,生动演绎具身智能如何渗透日常生活。身高1.7米的Wanda 2.0化身“全能艺人”:在西洋鼓展区精准击打复杂节奏,鼓点间隔误差低于0.1秒;射箭区则依托八自由度仿生手臂与高精度力控系统,连续命中靶心,展现稳定控制与高重复性任务的硬实力。其创新的可升降机身(1.4-1.7米)适配家庭、办公多场景,16小时超长续航支持全天候服务,机械臂负载能力达6kg,轻松胜任搬运、清洁等任务。进阶版Wanda 3.0则突破封闭空间操作瓶颈:在美食互动区,机器人独立完成绵阳米粉备餐——从抓取易滑的米粉到精准添加配料,全程无需预设轨迹,依靠触觉-视觉融合模型动态调整力度;冰淇淋制作中更同步处理原料调配、设备操控及成品递送,复杂流程一气呵成。


两大机型的分工协同,折射出优理奇对商业化落地的深刻洞察:Wanda 2.0以万元级定价主攻安防巡检、零售导购等小B市场,已落地深圳科技园实现突发任务自主处理;Wanda 3.0则聚焦餐饮自动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通过“技术-场景-生态”闭环,优理奇正将实验室的炫技转化为千家万户触手可及的智能伙伴。


焉知人形机器人,赞4


21、源络Monte02:全场景智能协作工匠


新一代通用轮式人形机器人 Monte02,身高1.6米,搭载7自由度双臂与双轮差速底盘,以多模态高阶智能为核心,融合了灵巧操作、自主导航、任务理解等多项领先技术,树立了具身智能在真实场景落地应用的新标杆。

其核心突破在于 “教一做十”的智能泛化能力——通过自然语言指令或动作示教,Monte02可自主拆解多阶段任务逻辑。现场观众仅需手势引导其折叠毛巾,机器人随即举一反三完成衣物整理、仪器清洁等衍生操作,动态调整抓取力度以适应不同物体材质。这种能力源于高精度视觉模组与空间感知算法的深度耦合:激光雷达与超声波传感器融合构建厘米级环境地图,即使实验室货架位移30%,仍能实时规划避障路径,确保在复杂场景中稳定导航。

模块化设计更赋予其跨界落地的无限潜力:双臂可快速更换夹具,从医疗实验室的精密移液切换至物流仓库的重物搬运。这一特性已吸引华大智造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打造全球首个“精智自动化实验室”,推动生命科学领域从流程自动化向智能决策升级。Monte02以一台机器串联N种场景,正重新定义具身智能的产业价值边界。

图片


22、帕西尼TORA:开启触觉智能新纪元


帕西尼感知以TORA DOUBLE ONE为核心,演绎了触觉技术如何赋予机器人“类人灵魂”,该轻量化多维触觉人形机器人搭载可折叠双底盘系统,既能以双舵轮AGV底盘在工厂窄道灵活穿梭,又能借四驱折叠底盘征服户外崎岖地形,彻底打破场景边界。其创新性在于全身覆盖上千个第三代ITPU触觉传感单元,如同为机器装上“神经末梢”——0.01N的微力感知精度配合每秒百万次采样频率,让TORA能精准分辨物体纹理、软硬与温度,甚至以亚毫米级触觉识别灯泡螺纹,完成拧转等高精度工业操作。

现场展示中,三台TORA化身“智能天团”:团体舞蹈整齐划一,互动时轻柔递送礼品;两台则转型“物流分拣师”,在动态环境中稳定抓取易碎品与异形包裹,误差率低于万分之一。这得益于其“大脑+小脑”双核架构——OmniVTLA具身大模型解析多模态数据,PX-Core控制架构实时优化动作链,使机器人面对突发障碍时仍能自适应调整力控策略,将跌倒率降至近乎为零。


图片


23、天链机器人:闭环生态驱动工业智能新范式

天链机器人新品 T1 Ultra 身高1.67米、体重58公斤,32个自由度的协同设计赋予其360Nm髋膝扭矩与80Nm踝关节扭矩,在物流搬运中稳健扛起10公斤重物,抗冲击能力有效提升,以“类人形态+重载性能”攻克工厂高强度作业痛点。同期亮相的 CW系列复合机器人则定义柔性生产新范式:双臂融合协作机械臂与自主导航底盘,在展区演绎跨工位物料配送——左臂抓取齿轮,右臂同步装配零件,移动平台实时避让障碍,集成语音指令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闭环。

技术护城河源于“核心部件→整机→场景”的闭环生态:自研谐波减速机保障关节动力精度;超轻量一体化关节重量减半,IP67防护等级适配特种车间环境。20年积累的150余项专利,从减速机的微米级咬合到整机的吨级负载,川机器人以全栈自主化书写“中国智造”的硬核答卷。

图片



24、擎朗智能:构建多形态服务机器人


擎朗智能的展品包括双足人形机器人XMAN-F1和XMAN-R1,以及专用服务机器人矩阵。XMAN-F1作为通用型机器人,在展区剧院场景中承担自主产品演示与讲解任务,并入驻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Robot Mall)参与销售展示;XMAN-R1则应用于餐饮场景,在机器人餐厅“焰究所”完成零食分装、饮品调制等标准化服务,并与威士忌品牌Johnnie Walker合作展示调酒流程。专用机器人中,配送机器人T10凭借360°全景感知系统在餐厅场景实现迎宾送餐与动态避障;医院物流机器人M104与人形机器人XMAN-R1协同构建医疗物流闭环,完成器械配送与标本传递;清洁机器人C40、酒店配送机器人W3等十余款设备覆盖全场景服务需求。整套系统依托擎朗自研的岗位化垂域模型ProS,将服务场景拆解为标准化模块,通过多机任务调度实现“通用+专用”机器人协同作业,在餐饮、医疗等场景中验证了生态化落地能力。


图片


25、仙工智能:轮式人形实战派

仙工智能以工业场景为核心,展示了具身智能技术的系统性落地成果。展台焦点 具身智能轮式人形机器人搭载自研的 SRC-5000 一体化控制器,突破性实现手、眼、足协同控制,支持 40+ 自由度流畅执行精准抓取与升降操作,在工厂物流场景中高效完成物料转运任务。同步亮相的性能升级版四足机器狗凭借行业领先的 2kW/kg 峰值功率密度关节与主动抗扰算法,适应崎岖地形并稳定完成巡检任务,同时通过互动演示展现其动态避障与复杂环境适应性。

物流领域的新品全向智能叉车具备狭小空间自由穿梭能力,结合 AI 算法实现自适应托盘识别与多层堆叠;旋转顶升机器人则通过独特结构设计优化货物转向效率,显著提升仓储空间利用率。技术底层依托全系列控制器及软件生态,覆盖从开发到部署的全流程:SRC 系列控制器提供一站式机器人开发支持;星云系统实现零门槛选型配置;M4 智能物流管理系统协同多机任务调度与路径规划,为工业场景提供“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解决方案。整套展品以真实工业场景验证了仙工智能从核心控制到多形态机器人协同的生态化落地能力。


焉知人形机器人,赞6


26、宇树科技:科技擂台上的人形格斗家


WRC2025,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拳击赛场成为最火爆的焦点。G1的格斗实力源于其硬核技术内核:搭载深度相机与3D激光雷达实时感知环境,全身23-43个关节电机赋予超强灵活性,自研内转子无刷电机支撑2m/s的出拳速度,同时通过仿生运动控制算法动态调节关节扭矩,确保高速攻击中姿态稳定。更令人惊叹的是其抗冲击能力——即便被击倒,G1能在5秒内自主调整重心、流畅起身,仿若感知不到疼痛的“钢铁斗士”。

同步亮相的轻量化新品Unitree R1则以亲民价格(3.99万元起)展现性价比突破。这款仅25kg的双足机器人虽未登擂台,却以翻跟头、倒立行走、扫堂腿等动作呼应“为运动而生”的定位。其EDU版本开放软硬件接口,支持二次开发,为教育、科研领域提供低成本实验平台。两款机器人联袂演绎,以动态平衡算法与多模态交互能力,向世界宣告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表演迈向极限场景实战的新阶段。



27、中科院自动化所:实现0.1毫米级柔性插接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展区,Q系列人形机器人中的最新一代Q5成为焦点。它成功展示了插接手机充电线的高精度操作,彰显出精准柔性线缆插接技术。据介绍,Q5机器人装配精度达0.1毫米,在软性材料操作上表现卓越,这对工业磨抛、装配等场景意义重大。不仅如此,Q系列机器人还能完成挂扳手、采摘苹果、射箭等多样化任务。


图片


Q系列机器人面向航天、制造业等国家重大需求,突破了高爆发关节、AI设计、类人控制等核心技术。目前团队已推出五代机型,在工业、农业场景完成验证,第六代产品也即将面世,未来值得期待。


28、松延动力:“小诺”“类人交互”感情拉满


松延动力机器人N2机器人展示了行走、奔跑、后空翻、打招呼、欢呼、舞蹈等动作;仿生人进行智能对话、表情模仿、引导等。其新一代仿生机器人“小诺”以女性形象亮相。


“小诺”的面部表情堪称一绝,32组精密微型电机驱动仿生肌肉群,能精准复刻人类细微表情,4K仿生虹膜显示屏让眼神灵动流转。新型仿生硅胶材质不仅触感有弹性,还能呈现轻微泛红、湿润等生理反应,握手时仿若有温度的肌肤。其表情系统响应延迟仅200毫秒,近乎人类神经反射速度,自然对话体验感拉满。在底层技术架构上,“小诺”搭载的多模态具身交互系统,如同“五感神经”,能理解复杂情感并作出抚慰回应,在养老陪护、心理咨询等场景价值独特。目前,松延动力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科研教育等领域,并逐步拓展至养老陪伴等场景。已有医疗机构计划用“小诺”进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训练。“小诺”的出现,无疑标志着具身智能技术迈入“类人化交互”新阶段。


图片


29、新松机器人:智造多元场景解决方案


新松机器人以全栈式具身智能产品矩阵为核心,展现了工业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的技术实力。其智能类人双臂平台凭借±0.05mm重复定位精度与多模态交互能力,现场流畅完成饮水机接水全流程作业,双臂灵巧协同实现复杂物品的精准抓取与收纳,凸显工业级操作的稳定性。

轮式人形机器人“松羿”依托成熟的移动底盘技术与视觉深度学习系统,在展区动态演示物料搬运与仓储分拣任务,多模态导航技术使其在复杂环境中自适应穿行;双足仿生机器人“松行”则通过自研底层控制系统,在模拟车间场景中连贯执行跨区域作业,精准响应用户意图。服务场景中,睿可RICO机器人以力控双臂协同完成凳子装配,展现柔性制造潜力;多可咖啡机器人更以90秒极速出品能力,支持20余种饮品定制,配合7*24小时无人化运营,成为智慧零售的落地标杆。

新松同步展出的工业机器人SR系列亦引人瞩目——SR270A曾与舞者实现毫秒级动作同步登台央视,SR12A则以高稳定性完成“火线冲击”精密挑战,印证了国产技术在高端智造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图片


30、清宝机器人:表情会说话的人形伙伴


清宝机器人携咖啡机器人、文旅机器人、安保机器人等多款产品惊艳亮相,还首次公开展示最新升级的高拟真表情头,吸引无数目光。其19自由度表情控制系统是一大亮点,让机器人能生动展现喜怒哀乐,与观众自然交流,引得阵阵惊叹。清宝机器人具备软硬件一体化架构这一核心优势,柔性运动控制、情感识别、多语种交互技术无缝融合,在文旅演艺、直播带货、智慧座舱测试、情感交互等多元场景实现创新突破。


图片


31、智澄英达:具身智能新标杆“铁军一号”


智澄英达展出的TR5高性能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铁军一号” ,以仿生比例结构与多模态运动能力突破场景边界——其双足动态平衡系统可自主识别复杂地形并实时规划路径,轻松征服40度陡坡、碎石路及台阶障碍,结合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毫米级环境建模,大幅提升工业巡检、应急救援等场景的适应性。

模块化设计赋予其强大的任务泛化能力:通过快速更换灵巧手、负载臂等部件,机器人可无缝切换至设备维修、物流搬运等作业,现场演示中精准抓取螺丝、搬运货箱的动作流畅高效。华为云初创计划的深度赋能进一步加速其进化——昇腾AI芯片为物理仿真模型提供千亿级算力支撑,攻克多体动力学实时计算的瓶颈;同时,华为开放智能制造标杆场景需求,推动“铁军一号”在汽车装配、高危巡检等领域的快速落地验证,实现“技术-场景-商业”闭环。目前,该机器人已通过华为生态接入全球170余个地区的云端协作网络,未来将依托华为云MetaStudio平台构建数字孪生训练场,持续优化具身智能决策能力。

图片


32、海克斯康:AEON中国首次亮相


展会上,海克斯康联合NVIDIA、Microsoft和Maxon共同研发的AEON人形机器人首次在中国亮相。NVIDIA为其提供强大算力支持,Microsoft Azure平台赋予其功能可扩展开发的可能,Maxon的执行器则保障了它在多种环境中的独特高效运动。在实际作业中,AEON可在狭窄工业走廊检查设备、危险施工区域导航,还能在人手不足的仓库管理物流,将人类从重复、高危工作中解放出来。其出色的灵巧手,结合远程读取的人类经验数据与AR增强现实指导,能自主完成精细化操作。


图片


33、自变量:“量子2号”仿人灵动


在展会现场,自变量携两台全新仿人形机器人亮相,其中轮式双臂仿人形机器人“量子2号”更是成为焦点。


自变量基于自研的臂手一体外骨骼技术,在市场上率先实现仿人机械臂和高自由度灵巧手的一体化遥操控制,为机器人灵巧操作筑牢根基。现场展示的机器人动作精准自然,还能与观众热情互动,打招呼、碰拳、比心,趣味十足。


据了解,“量子2号”研发周期不到半年,包括灵巧手在内均全栈自研。它采用轮式通用底盘,能在家庭、商店、工厂货架等狭小空间灵活穿梭。双臂控制范围达2米,末端速度2米/秒,力度控制精确到0.1N,能轻松拿起笔或搬起一箱水。全身62个自由度,配备多种传感器,复杂任务操作贴近人类逻辑。其五指灵巧手采用仿生结构,单手20个自由度、15个驱动单元,可感知细微压力变化,捏薯片不碎、握玻璃杯不滑落。配合机械外骨骼遥操器,能学习人类手部动作、采集数据用于训练。



34、中科慧灵:灵宝CASBOT02“用得起”


在展会上,中科慧灵机器人携灵宝CASBOT 02与CASBOT W1两款全新机器人产品亮相,以从交互娱乐到工业作业的多场景布局,成为全场焦点。


灵宝CASBOT 02采用全尺寸双足仿人结构,身高约163cm,体重55kg,全身33个自由度赋予其灵活的运动能力。它支持动态步态平衡与自主路径规划,搭载275TOPS大算力芯片,还支持智能OTA升级,能力可不断进化,在结构比例、运动能力与可控性间达到了良好平衡。


图片


现场,CASBOT 02带来了一场节奏感十足的击鼓表演,在《长路漫漫任我闯》的激昂旋律中,成功点燃了展台氛围,引得不少观众驻足鼓掌,直观展现了其出色的运动与交互能力。


而CASBOT W1同样表现亮眼,现场抓取礼物的操作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互动。其自主研发的CASBOT Handle-L1五指灵巧手灵活展示操作动作,无论是抓取、握持还是细微动作调整,都精准流畅,引发了观众们的围观打卡热潮。


35、优宝特:“行者泰山”创下国内最快纪录


优宝特在腿足机器人领域技术积淀深厚,掌握仿生机构、关节模组、驱动技术、控制算法等方面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出多款行业领先产品。四足机器人Y30成功载重攀爬泰山,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更是以泰山拉练成为首个攀爬泰山的人形机器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立足优势,优宝特积极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电力、应急救援、巡检等特种领域。未来,依据《行动计划》,还将拓展腿足机器人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实现物料搬运、分拣、零部件组装等作业;同时进军智慧农业领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图片


36、长兴动力:全自研高负载轮式升降机器人


长兴动力为特种高危场景和养老照护等领域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其打造的高负载轮足升降机器人2.0专为高负载、高稳定、智能灵活的需求而生,双臂负载可达100KG,远超行业普遍的20-30KG水平。全身配备23个主动自由度,工作高度范围在0-2.2米,搭载高AI算力,能够快速完成环境建模、运动规划以及人机交互决策,完美满足特种、养老护理及工业环境中高负载搬运、灵活位姿抓取、人机智能交互等多样化需求。


图片


而在研的双足人形机器人系列(1.0版本)BIPEDAL HUMANOID ROBO1同样亮点十足。它专为人类环境设计,身高175cm,单臂臂展81cm,尺寸贴近人类,能完美适配家庭、办公等日常场景。全身搭载30个主动自由度(除灵巧手外),远超行业主流的27-28个,可完成复杂姿态调整,运动灵活性居行业领先。其采用线性执行器替代传统旋转电机,最大关节扭矩达480N·m,远超行业水平。谐波+行星滚柱丝杠减速器组合设计,兼顾了动作的准确性与耐用性,解决了部分机器人因单一减速器导致的“精度不足”或“易磨损”问题,确保了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商务、家庭等多个场景。


37、零次方:ZERITH Z1适应多场景复杂交互任务


零次方展出的首款低功耗、高性能通用型安全人形机器人ZERITH Z1,搭载航天级全身协调控制系统,巧妙融合刚体动力学与浮动基动力学模型,构建出应对复杂动态环境的先进控制架构,极大提升了在多变环境中的适应性与操作稳定性。



其创始人兼CEO闵宇恒介绍,ZERITH Z1集尖端硬件设计与AI智能算法于一身,能灵活应对多样场景,执行复杂交互任务。目前,ZERITH Z1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文娱等行业,在厨房、展厅、酒店等场景表现出色。


目前,团队正开发音乐演奏专用模型,未来机器人有望实现完全自主演奏。AI技术让AI作曲成为现实,基于学习的方法能实现从曲谱到轨迹控制的端到端控制,让机器人钢琴演奏更具灵活性。


38、跨维智能:DexForce W1 Pro“虚实融合”


跨维智能推出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DexForce W1 Pro,以“硬件性能+软件生态”双轮驱动,在真实场景落地能力上实现突破。硬件层面,全身34/40个自由度(Pro版含移动底盘)搭配双目纯视觉传感器,实现亚毫米级操作精度与全域感知;软件层面,自研DexVerse™ 仿真引擎可低成本生成海量合成数据,结合EmbodiChain开放平台提供的模块化开发接口,支持从虚拟训练到现实部署的闭环迭代,研发效率提升10倍。



场景适应性上,W1 Pro提供Pro版(动态作业)与Core版(原地作业)双配置,覆盖汽车零部件、新能源、3C电子等50+行业,已在青山工业等头部客户产线中替代人工完成高危操作。其“手眼协同”自动标定功能与长任务执行能力,在展会上通过咖啡制作、动态避障等演示验证,为家庭服务、商业导览等场景商业化奠定基础。


39、PNDbotics:践行模块化设计


初创企业PNDbotics推出的Adam-U,无疑是其模块化设计理念的一次卓越实践。这款专为操作训练与数据采集打造的集成式半人形机器人平台,突破了传统双足形态的局限,采用上半身固定式结构,极大提升了训练效率、操作精度与系统稳定性,精准契合机器人学习的关键需求。


Adam-U延续了品牌高度仿生的设计基因,其骨盆部分能模拟人类运动,赋予机器人更自然流畅的动作表现。基于强化学习的控制算法,让它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与适应性,全身控制丝滑柔顺,类人运动能力令人瞩目。值得一提的是,Adam-U所属的Adam系列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身高达167cm,关节扭矩高达340N•m,配合全栈自研的实时通信网络,构建起强大的硬件基础。这使得Adam-U不仅能高效完成训练任务,更为具身智能的多场景应用铺就了道路。


图片


40、钛虎机器人:打造“灵巧多面手”


钛虎机器人携“新成员”亮相,T170V2.1与T140人形机器人组成的“明星家族”赚足眼球。


T170V2.1人形机器人堪称家族“技术标杆”。它采用新一代关节设计,中空孔比例较上一代大幅提升20%,在结构优化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一创新不仅减轻了机器人自身重量,还为线缆布局等提供了更充裕空间,极大提升了机器人的灵活性与可靠性,为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搭建起高效桥梁。


而T140人形机器人则是家族里的“灵巧多面手”。其小巧轻便的设计,方便在不同场景中灵活移动。搭配语音交互功能后,在教育培训领域,它能化身互动教具,与学生亲切交流;在家庭陪伴场景中,又可成为贴心伙伴,为家人带来欢乐与便利,充分展现出强大的实用价值,未来发展令人期待。


图片


41、鹿明机器人:突破人一秒起身极限


成立不到一年,鹿明机器人便在竞争激烈的人形机器人赛道脱颖而出。鹿明推出全球首个“1秒弹射起身”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US2,突破运控技术极限。LUS2以160cm成人比例设计,脱离遥控可完成长程动作,2小时高强度续航,适用于科教、导览、娱乐等多场景。


图片


其出色性能源于整机运控架构优势。超高速动态平衡控制系统搭配强化学习训练的仿生姿态算法,1毫秒内完成重心迁移决策,动态调整能力是人类反射神经的30倍;IMU等多感知系统,让机器人能生成任意姿态恢复轨迹。实时控制架构实现微秒级同步,单关节过载时扭矩再分配保障动作完成。此外,类生物关节驱动系统也亮点十足。自研执行器峰值扭矩380Nm,扭矩密度达233Nm/kg,0.2秒瞬时响应,外骨骼式架构保护内部并吸收冲击。


目前,鹿明机器人团队推出了包括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us,面向工业物流场景的机器人大力士MOS,面向文娱和家庭领域的小尺寸人形NIX,以及多款一体化关节模组、视触觉传感器等产品,并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三次融资。


42、云幕智造:酷似名人的机器人


云幕智造科技推出的YMbot-C屈原款皮肤双足型人形机器人别具一格。这款机器人全身具备66个自由度,拥有仿人双足行走、双六自由度臂、仿生皮肤以及双六自由度灵巧手等先进部件。它并非简单的机械构造,还配合了精细表情驱动与多模态大模型语音交互,实现了全状态仿人,高度逼真。


图片


该机器人主要投身于文旅、博物馆等场景,承担介绍讲解的任务。其独特之处在于设定上完全将自己代入屈原这一历史名人角色,会从千年前屈原的视角出发,为游客提供服务。这种创新形式不仅增强了游客的互动体验感,也为文旅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历史文化以更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在文旅应用和科技展览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43、伟景智能:为多领域智能服务赋能


伟景智能推出的“晓唯AGV版”人形机器人,凭借独特设计与先进技术,成为多领域得力助手。“晓唯”上半身高度仿人,底部是支持自动导航的轮式底盘且整机可升降,集多种核心技术与功能于一身,能与外界实时互动。它集成立体视觉、手眼伺服等前沿技术,构建多模态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系统,突破传统交互框架,形成智能服务范式,树立技术标杆。


图片


其搭载的灵巧手按真实人手1:1设计,有9个自由度和18个关节,能完成复杂抓握动作。与ViEye立体视觉系统融合后,手眼伺服技术实现精准控制。先进的运动控制系统让“晓唯”操作稳定,具备自我保护和避障功能。视觉导航定位技术使其能自主定位和规划路径。“晓唯”功能多元,具备主动问好、信息查询等多种能力,被赋予迎宾使者、服务专员等多元身份标签。通过整合多场景服务能力,它为家庭、酒店、商超等众多领域提供了创新性智能服务解决方案。


44、普罗宇宙:首个兼具柔性和精度的工业级产品


普罗宇宙推出的大白机器人是首个兼具柔性和精度的工业级具身智能,大白拥有±0.05mm的重复定位精度,能轻松完成精密部件装配;7自由度双臂协同,单臂负载超7kg,搬运、检测等工序连贯流畅。模块化设计和 SPDAA 并行化数采架构等自研技术,以及可升降躯干、多模式充电等亮点,都彰显其独特魅力。


图片


它身高1.6m-1.9m,体重300公斤,续航超8小时,步行速度超2.3m/s。在现场实机演示中,大白完成了无序螺丝锁付操作,先通过3D视觉识别锁定目标,再用末端相机微调姿态,最后用定制工具完成锁付,整套动作一气呵成,不依赖预设工位。这得益于普罗宇宙为其注入的三大核心技术:高精度本体控制实现亚毫米级作业精度;强适应性设计可快速适应任务切换;工序增值与闭环联动能自动衔接上下料模块,贯通制造线内物流链路,为工业生产带来全新变革。


45、大象安泰:火星美女机器人多场景智能服务新宠


大象安泰推出的火星美女机器人移动导览版,凭借拟人化表情与肢体语言,在多个领域大放异彩。


在市场表现上,其文旅行业成绩斐然,已落地武汉黄鹤楼、东湖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超500人次,成为景区科技导览新标杆。商业合作方面,服务东风汽车、网易、万达、中国移动等客户,在30余场大型展会如武汉国际车展中提供智能讲解,单场互动量突破2000次。教育领域也成功进入10余所中小学,作为科技教具深受学生喜爱。


图片


其适用场景广泛,文旅景区可进行导游讲解、路线指引与文化展示;商业会展能承担智能接待、产品推介与会议主持;教育科普可作为科技课堂助教与STEM教育互动工具;直播电商可实现24小时无人直播带货,提升品牌科技感。


46、广汽研究院:GoMate稳定高效


广汽研究院展示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是其首创的全尺寸可变轮足人形机器人,全身拥有38个自由度,能灵活切换两轮与四轮模式,巧妙融合轮式高效与足式灵活的优势,全场景地形安全通过概率超99%,节能效果更是超80%。 


图片


该机器人依托云边端协同架构与垂直行业大模型应用,摆脱了对本体算力的过度依赖,大幅降低硬件成本,为商业化落地铺平道路。其性能表现也十分出色,具备15km/h的高效率、6小时的长续航,且在四轮模式下稳定性极佳,不易倾倒,可安全稳定地全地形通行。


据了解,广汽集团计划于2025年在安防、康养和汽车后服务市场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加速形成商业模式闭环,引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迈向更广阔的市场。


47、里工:里掂D1进化版全球首秀


大会上,里工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里掂D1进化版”完成全球首秀,身高提至1.8米,以成年男性黄金比例设计,重构工业作业空间。


图片


D1上半身采用第二代仿生结构设计,融合材料科学与人体工程学。通过采集模拟人体运动数据,肢体轮廓仿生度升级,活动更灵活。内部航空铝骨架及新材料应用,缩减体积重量,满足大负载需求,为复杂场景提供稳定支撑。

D1腿部6自由度分布式驱动架构搭配高精度编码器,步态稳定性提升30%,复杂地形秒级响应;手臂自由度增至7个,实现微米级精密装配,作业范围与灵活性双跃升;感知与算法协同进化,让其具备“自主思考”能力;新增高清相机组成三维感知矩阵,信息采集频率高,能识别预测动态目标,导航避障精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48、赛那德:助力“感知-决策-执行”闭环


赛那德(SENAD)凭借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技术,成功攻克工业场景中“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产业化难题。其iLoabot系列机器人表现出色,实现毫米级操作精度,效率大幅提升300%,且已批量部署于全球多行业头部企业,实力备受认可。


图片


这次展出的自主作业机器人iLoabot-X聚焦工业智造与智慧物流场景中的重负载需求,依托端到端VLA垂直大模型,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随工作频次累积不断迭代技能、提升作业性能。它适用范围广泛,不仅可在工业制造、智慧物流、医疗实验等行业大显身手,自主完成部件装配、分拣递包、重货搬运等任务,还能延伸至实验辅助、精密加工等场景。通过替代重复性、高强度的人力劳动,iLoabot-X有效助力企业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的得力助手。


49、四川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智能拟人化工业助手


四川人形中心展出的D11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身高1.7米、具备38个自由度,通过激光雷达、深度相机及高精度面屏实现环境感知与动态交互,并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赋予其自主决策与情感响应能力。在工业场景中,D11已成功应用于3C制造产线,精准执行物料搬运、零件贴标、数据扫码录入等任务,以24小时连续作业能力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在生活服务领域,它则能依据观众指令抓取玩偶、流畅对话互动,展现柔性服务潜力。

核心技术突破在于其自主研发的高爆发力矩电机与驱动器,在保障关节灵活性与负载能力(最大30kg)的同时,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为规模化落地铺平道路。目前,该机器人已通过工厂实测验证,并计划通过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加速技术转化,推动从工业自动化向多元服务场景的跨越。

图片


50、成都人形中心:触觉革命赋能九大场景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WRC 2025以全球首个AI神经网络电子皮肤技术领衔革新,赋予机器人接近人类的触觉感知能力。该电子皮肤通过磁感应方案与智能算法融合,实现0.01克级力度精准调控,可稳定抓取蓝莓、豆腐等易损物,并自适应调节操作力度,突破传统机械臂的触觉瓶颈。

展区创新采用沉浸式场景化体验设计,将30款产品深度融入智慧养老、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9大民生场景。同步亮相的产业链协同成果同样瞩目——自研军工级芯片"金石智算"驱动四足机器人适应核电、消防等极端环境,搭配模块化关节实现秒级换装;室内外配送机器人则依托"类人感知"算法全天候应对复杂天气,展现成都"聚链成圈"的产业生态。技术落地层面,成都已通过实景验证推动机器人覆盖60余个城市治理项目,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千亿,为"真能干活"的具身智能产品矩阵奠定商业化基础。

图片


51、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多模态交互服务先锋


湖北人形中心以东智A2机器人为核心,呈现了人机交互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这款通用人形机器人基于人因工程学设计,通过高清摄像头阵列与多模态感知系统,实现毫秒级人脸追踪、唇形检测及声源定位,即使在96分贝高噪环境下语音识别率仍超96%,并支持多语种与方言自然对话,打破跨语言服务壁垒。

其拟人化交互能力尤为突出:20余种微表情可动态响应观众情绪,如讲解时展露亲和微笑,互动时挑眉传递好奇;结合实时仿人动作生成技术,能在复杂地形稳健行走,10万㎡动态环境中自主避障。现场演示中,A2化身导览员流畅切换中英文解说,识别观众方言提问并同步调整讲解内容,吸引众多国际访客驻足体验。目前,A2已落地商超导览、政务前台等场景,其“感知-决策-交互”闭环能力为服务机器人规模化商用树立新标杆。

图片


此外,在WRC 2025期间,杭州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区以“场景定义功能”为核心,重点呈现了家庭陪伴机器人、工业级“诺宝II号”以及第三代机器人乐队三大产品。其中机器人乐队通过高度协同的“臂-手-器”配合,流畅演奏60余首曲目,展现精准的音乐表现力。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安徽首款绳驱S1机器人,以独特的绳驱臂设计突破传统刚性臂的交互瓶颈——通过柔性绳索传动消减冲击力,实现“经脉式”安全交互,其46个自由度融合多模态传感器与智能算法,可精准完成早餐制作、餐食配送及清洁收纳等任务,成为未来家庭与商超场景的智能管家。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聚焦工业落地,联合多家单位展示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PUDU D9等多场景解决方案。该机器人基于成人体型设计,致力于执行泛化任务,同时中心通过整合本体制造与供应链资源,推动技术产业化。


写在最后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聚光灯下,人形机器人终于撕下“花瓶”标签,迈入商业化元年的历史性拐点。从工厂车间到物流仓库,从餐厅服务到非遗传承,人形机器人以“打工天团”的姿态证明其不再是炫技的展台明星,而是能填补制造业30%劳动力缺口、执行分拣搬运、精密检测甚至群机协同作业的生产力载体。亿元订单的落地、千台量级的交付、机器人4S店的开业,更验证了工业与商业场景的规模化需求。尽管家庭普及仍需跨越数据训练、成本下探与场景泛化等高山,且具身智能的“大脑”进化尚未抵达临界点,但这场以“让具身更智能”为主题的盛会已清晰勾勒出路径——当机器人从“最能跑”转向“最好用”,当“先上岗再进家”成为行业共识,人形机器人正以最小环境改造成本融入人类既有的世界,一步步兑现其作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后下一代通用平台的颠覆性承诺。